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向榜样学习» 郭兴利:田间山头的“背篓法官”

郭兴利:田间山头的“背篓法官”

时间:2018-05-24   浏览次数:

161.jpg郭兴利,剑阁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开封人民法庭庭长,1960年5月出生,1982年6月入党,大专文化。

 

背篓背出为民真情

郭兴利工作的开封人民法庭辖区近18万人,最远的地方超过100公里,很多地方交通不便,车辆难行。从小在农村长大的郭兴利,毅然放弃留部队工作的机会,转业返回家乡。山区老百姓的疾苦,他感同身受,为了不让群众到法庭办事“摸黑忙赶路、两头不见天”,他宁愿自己多动腿,不让群众多跑路。

自1991年到法庭工作开始,他结合辖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的实情,开设“夜间法庭”“假日法庭”“田坎法庭”“院坝法庭”,用竹背篼背着国徽和卷宗上山下乡、走村入户,深入群众巡回办案,26年间日复一日,常常是天不亮就出门,摸黑才回家,两头不见天,说破一张嘴、跑断一双腿,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足迹遍及辖区15个乡镇、169个村落,先后背烂了10多个背篼,磨断了30多副背绳,行程超过35万公里。他将群众视为亲人,常年深入群众走访释法,对案件当事人法理之外、情理之中的诉求,以及生产生活困难,都想方设法帮助,尽心尽力解难。在办理涂某人身损害一案时,他积极为因案致残的原告联系社保、协调扶贫帮扶基金,10多年来仍不时送去轮椅、棉被和猪肉等物资。他还经常掏出自己微薄的工资看望慰问帮助生活困难的当事人,与辖区群众结下深厚的情谊,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背篓法官”“田坎法官”。他注重汲取群众智慧,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不断探索群众工作方法,总结的“四心、三把握、两书、一联动”调解工作法,在全省法庭推广运用。

 

党心赢得民心民意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郭兴利始终怀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无限忠诚,把“让群众说党好、永远跟党走”作为毕生梦想和追求。

开封人民法庭地处三市四县交界,地理位置特殊,人口结构复杂,工作事务繁多,尤其是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之后,辖区乡镇进入大规模灾后重建,信访量大幅增加,矛盾纠纷急剧增多。他总有忙不完的案子、忙不完的事,即便是节假日也难见到他的影子。他无怨无悔扎根边远山区,法庭先后调进调出干警20余人,他总以“辖区情况我熟悉,走不开”“共产党员就该冲在一线”为由,一次次主动放弃回县城、回机关工作的机会。法庭离父母住处只有短短4公里,他却常年难得与父母见上一面。年迈的父亲为了见儿子只能偷偷地趴在法庭窗外看着他审理案件。父亲因病去世时,他不但没能见着父亲最后一面,连守灵期间仍开庭调解案件。他承诺和家人照一张“全家福”,却总是忙于工作一直拖了20多年。

 

青天美誉家喻户晓

郭兴利始终以一名党员法官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克己奉公、一身正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基层社会输送“党员法官”正能量。

他始终坚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慎独慎微的生活态度和工作作风,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从未出现过违反“八项规定”、五个严禁等情况,未收过任何当事人的财物,下乡办案时,没有在老乡家里吃过一顿饭,所办案件无一件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

妻子从单位下岗后,四处打零工赚钱贴补家用,与亲戚合伙开一家小餐馆,他却因为害怕当事人去照顾生意,让妻子退出经营。工作多年,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电器、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连妻子生病住院的押金也难以凑齐。当弟弟发生车祸后索赔的卷宗送到他手上时,他不但不帮忙说话,还主动申请回避,弟弟不理解,当场和他翻了脸。郭兴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尊敬和爱戴,辖区内的群众一旦有什么纠纷,都愿意到法庭找他“评评理”,都信任他“敢管事”。26年里,他负责的法庭创下了办案“零”差错,辖区群众到县“零”信访的纪录。开封老百姓都说:古代河南开封有个“包青天”,今天剑阁开封有个“郭青天”!

在法理中悟出了“鱼水”深情,用小“背篼”背出了老百姓的心愿。只要我们多动腿,群众就能少跑路,把方便留给别人,个人得失算得了什么!——郭兴利


 

校园风采

  

Copyright©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处 版权所有   京公备案号3562328372839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