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向榜样学习» 罗淑珍:女邮递员的为民风雨路

罗淑珍:女邮递员的为民风雨路

时间:2017-05-19   浏览次数:


 

罗淑珍,女,1934年生,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北京市副局长、邮电部邮政总局副局长、邮电部副部长等。获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生产者、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女邮递员的罗淑珍,不仅曾创造连续21年投递信报360万份无差错的佳绩,更以“一封信、一颗心”的口号影响了整个邮电系统。
 
让“瞎信”复活
 
1951年,只有17岁的罗淑珍通过考试,进入北京市邮政管理局公安街支局,成为一名邮递员。那时候,罗淑珍的个头和“大二八”自行车差不多,骑车对她来讲都是个力气活。一天晚上,忽然刮起的狂风,把街上的路灯刮灭了,四周一片漆黑。罗淑珍心里既着急又害怕,只好推着自行车,顶着呼呼大风,跌跌撞撞地抹黑送完了最后一批信。送完信,她躲在一户人家的门洞里避风。邮递员工作如此辛苦,罗淑珍也有些动摇了:我真的要当一辈子邮递员吗?
有一次,罗淑珍到西交民巷给一位老太太送信。老太太不识字,又急着想知道信的内容,看着老人急切的眼神,罗淑珍便主动念给老太太听。老太太非常感谢,连夸她是个好姑娘,一直把她送到大门外,看着她走好远了才肯回去。
“家书抵万金”,这件事让罗淑珍很受触动,她从内心感到了作为邮递员的快乐:能让群众早一天接到亲人的信件,早一点看到报纸,再苦再累也值得。
罗淑珍对工作认真负责,尤其表现在投递地址不明的“瞎信”上。有一次,她送一封收件人是北京三十中学生物组一位同志的信,到了学校发现根本就没有这个收件人。她想,如果退给寄件人,要是有紧急的事不就耽误了吗?于是,罗淑珍打开电话簿,给三十一中、三十二中……挨个打电话,打到三十六中,终于找到了收件人。
还有一次,上海某中学的少先队员给革命妈妈陶承写了一封信,信封上没有地址,只写着“北京邮局转交”。虽然罗淑珍是解决疑难信的能手,但对这封既无地址,又无单位的信,她也觉得无从下手。退回去吧,又不忍心叫孩子们失望。于是,罗淑珍就给作家协会等单位打电话,连续问了几个单位,才找到了地址。
“笨”方法是罗淑珍让“瞎信”起死回生的法宝。她曾借北京市选举人民代表的机会,花费大量时间沿街去手抄选民榜,抄得她头晕眼花。她的行动感染了过路的小学生,主动过来给他帮忙。从此,罗淑珍所负责的地段18岁以上公民的名字,都记在她的小本子里,时刻戴在身上。
 
真是个好大姐
 
1957年,罗淑珍被提拔为北京市邮局投递科副科长。为了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1958年年初,她毫不犹豫地服从组织决定,回到原投递岗位。当时投递科共有3个投递小组,第一、第三小组是先进小组,罗淑珍过去就是第一组的组长;第二组10人,都是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经验少,业务技术水平较低,投递质量不高,经常出差错。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罗淑珍主动向党委要求到第二组去,帮助青年同志提高业务水平,带领他们共同进步。
到第二组后,罗淑珍经常组织大家学习,热情地帮助小组青年人提高思想觉悟和工作水平。由于这个小组差错较多,罗淑珍就把自己消灭差错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并对出差错多的同志进行重点帮扶。有个年轻人在小组出差错较多,罗淑珍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他在工作时慌慌张张,排信不详细看地址,便传授他收信人地址和姓名一眼看到底的经验。在罗淑珍的耐心帮助下,这个小伙子一年没有出差错。从此,这个小组差错率大幅下降,连续多年被评为北京市邮政局先进小组。组里的小伙子们感动地说:“罗淑珍真是个好大姐!”
 
群众还都记得她
 
罗淑珍离开投递岗位多年后,依然有很多人记得她。
一次,罗淑珍刚登上一辆公共汽车,就有一位四五十岁的男同志主动给她让座。“呦,这不是罗大姐吗?您请坐。”罗淑珍一边谢绝,一边努力地回忆着眼前的这个人。“罗大姐,您可能不记得了,20多年前,我家住在北长街,当时我在黑龙江插队,不论我妈给我寄的包裹,还是我给我妈寄的钱,不都是您帮着寄和取得吗!”“是吗?瞧我这记性,还真……”罗淑珍不好意思地笑着。“您为千家万户办那么多好事,哪能都记得呢!”“你妈妈身体还好吧?”罗淑珍关切地问。“好着呢,她就是常念叨您,不知您现在在哪里。我代她向您问好啦!”
罗淑珍带着一片爱心,把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成为一名“和新中国邮政一起成长的邮政工作者”。在她心中,投递工作不是苦差事,而是“一份造福于人民的邮政工作者”,她把人民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为他们雪中送炭,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这个有意义的事业。

 

校园风采

  

Copyright©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处 版权所有   京公备案号3562328372839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