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向榜样学习» 黄久生:农民工的“娘家人”

黄久生:农民工的“娘家人”

时间:2018-05-09   浏览次数:

143.jpg黄久生,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1965年8月出生,1998年6月入党,大学文化。

从一名提灰搬砖推车打杂的小工,到建筑界技术过硬的行家里手,黄久生知道农民工的不容易。如今,他富了,没有忘记穷乡亲、没有忘记好兄弟,用共产党员的无私和担当,领着大家奔小康。

 

富而思源,反哺家乡

黄久生6岁丧母,由于生活难以为继,父亲只好把2岁的弟弟送给了别人。家对于当时只有6岁的黄久生来说,就是两间破草房和一个4岁的妹妹。苦难中,东家一碗饭、西家一件衣,来自乡亲们的温暖,一点一滴都在黄久生幼年的心里播下了仁义、善良的种子。为了报答乡亲们的养育之恩,13 岁的小久生曾在一个深夜,用他稚嫩的肩膀、往返13趟把邻居李奶奶家的水缸挑满水。1983年,18岁的他就只身来到郑州,从建筑工地小工干起。

1986年春节,黄久生在郑州花了2000多元钱给乡亲们买了衣服、鞋,还买了核桃、大枣等土特产,拉了整整一车,全都送给了孤寡老人和需要帮助的乡亲们。乡亲们都以为他在外面赚大钱了,其实他一共只攒下3000块钱,东西一买,身上就啥都不剩了。从那以后,每逢过年过节,黄久生都要回村看望乡亲街邻。谁家有困难,谁家遇事了,他心里都有一本账。

随着自己经济实力越来越好了,他又将自己的爱心范围扩展到了双柳树镇,从1996年起,全镇700位孤寡老人和五保、特困、伤残老人都收到黄久生送来的衣被、米面、肉油还有现金,20年从未间断过。2008年,黄久生在双柳树镇捐资建了一家敬老院,入院的孤寡老人的生活费用包括养老送终,除国家政策补贴负担一部分外,其余都由黄久生负责。村民李大爷临终前拉着他的手泣不成声:“活着你养我,病了你花那么多钱为我治病,我死前能见你一面,也就安心了……”

 

回报社会,广施恩泽

率先致富的黄久生常年过着“青菜豆腐白米饭、衣服破了补了穿”的生活,将这些年挣来的绝大部分钱都用到了反哺家乡和社会上。2003年抗击“非典”时,他捐资10万多元,为乡亲们购买防护设施;2007年,为夏楼组村民们安装自来水,又将水泥路修到了每户的家门口;2010年,捐资260万元为潢川县隆古乡新修一条道路;2011年,为新成立的潢川县慈善总会捐款30万元;2014年春,为晏岗村捐资10万余元修建文体广场,同年春又一次性捐款100万元支持潢川县文化旅游建设;2015年春,捐资10万元援助家乡晏岗建造了久生希望小学。近年来,他先后为家乡和社会累计捐款1000多万元。

同时,他将带富一方群众作为自己的一份责任,充分发挥技能优势,通过传、帮、带, 使大别山老区的相当一部分人成了建筑行业的能工巧匠,实现了“培训一个、脱贫一家、带动一片”,带出了一支技术强、本领高、善打硬仗的队伍。目前,这支主要由家乡农民工兄弟组成的施工团队人数已达1万多,参与建设的工程2次获得全国建筑最高奖“鲁班奖”,1项获得国家优质工程,60次被评为省市优良工程,被业内誉为“河南建筑业的铁军”。这支“铁军”每年为家乡带回2亿元的劳务收入。

 

勇当头雁,做好娘家

老家来郑州打工的人员虽多,但比较分散。作为困难群体的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等权益受侵害的事情时有发生。“能不能依靠党组织的力量,来维护农民工的权益?”黄久生决定:把“家”建起来、把“心”聚起来、把“事”做起来。

2004年春天,在潢川县委及双柳树镇党委的支持下,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成立,黄久生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支部成立后,散居在郑州市的56名双柳树镇的农民工党员回到了“娘家”,平均每年吸收新党员2—3名。几年来,在黄久生的带领下,农民工党支部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大伙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仅讨薪一项就为上千农民工讨回3000多万元。这个追随农民工身影建立的基层党组织,不仅成为流动党员的“家园”,更成为农民工心中的“灯塔”。2010年,该支部被河南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黄久生也多次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肯定,并作为唯一的农民工代表参加了新中国60周年国庆观礼和招待会。

黄久生的事迹“感动中国”。“父老乡亲的恩情我永远报不完,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只是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没有想到党和国家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深感有愧!”黄久生表示,他将永远以农民工的姿态,充分发挥一名基层党员的传帮带作用,继续关注家乡事业发展,以实际行动带领、团结更多的农民工兄弟跟党走、听党话,为家乡和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架好金桥,当好头雁,服务民工甘作人梯;牢记宗旨,履职尽责,为党分忧矢志不渝。——黄久生


 

校园风采

  

Copyright©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处 版权所有   京公备案号3562328372839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