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向榜样学习» 王学礼:没有休息日的“老建筑”

王学礼:没有休息日的“老建筑”

时间:2017-09-26   浏览次数:

 

81.jpg王学礼,男,1927年出生,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北京市建工局党委副书记。获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生产者、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王学礼,这名北京城市建设战线杰出的工人,有过工地铁人的称谓,获得过北京市劳模和全国劳模的荣誉称号,受到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无论有过怎样的成绩和荣耀,他人生的底色,始终是“老黄牛”精神。

 

小木匠派上大用场

 

王学礼出生在山东曹州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8岁逃荒要饭到南京,小小年纪,便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做过报童、盲人领路人,十几岁到一家木工作坊做学徒,吃尽了苦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王学礼来到北京成为一名建筑工人。他把对党的朴素的感恩之情变成奴隶工作的动力,一心扑在工作上。参加工作仅1年,他就被当时所在的军直工程公司评为全军后勤系统劳动模范。

王学礼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工作时并不蛮干,而是认真钻研,经常想出好点子进行技术革新。20世纪50年代,建筑工地条件落后,作为砌墙的必要程序,制模板需要大量木材。经过几天的研究,王学礼想出斜撑支模的点子,既保证墙体质量,又节省木材。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工程工期紧迫,用常规工艺支模时间来不及,经过数次试验,王学礼又发明积木支模法,仅用17天就完成预定1个月的任务。在京西电站的建设中,他采用花铺模板钉铁皮的办法,节约上等木材200多立方米,节省人工3000多个。由于出色的成绩,王学礼领导的木工组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王学礼作为代表出席了全国“群英会”。为更好地掌握新技术,他利用工歇期集中扫盲,3个月下来已能认1000多个汉字。

 

建筑工地的“拼命三郎”

 

1959年,王学礼带领木工突击队参与人民大会堂建设,他们主要是制作模板。由于每个工期都环环相扣,为了赶进度,他吃住在工地上,要求自己凡是规定项目完不了工的,24小时不休息也要赶出来。很多时候,他衣服破了顾不得回家换,甚至连孩子出生,他也没有在场。

在毛主席纪念堂建设期间,王学礼担任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兼木工大队队长。他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在紧张施工的日日夜夜里,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他们承担的地下防水工程是关系全局的一场硬仗,时间紧、技术复杂、适量要求高。他冒着室外严寒,在满布脚手架的沟槽里爬上爬下,铺油毡,刷沥青,抢着干苦活累活,一连4个昼夜没离开现场。领导多次劝他休息,他说:“纪念堂一天没建成,我心里一天不踏实。”

工程建设中,他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就是“身不离工地,手不离工具”,伤了病了都不下火线,在毛主席纪念堂工程指挥部召开的万人表彰会上,王学礼被授予“工地铁人”称号,工友们喊出“远学王进喜,近看王学礼”的口号。

 

老有作为的创业者

 

20世纪80年代初,时任建工局党委副书记的王学礼主动要求退居二线。但他割舍不下建筑事业,又率领十几个老伙计开始了二次创业,建立了北京六建方兴公司。他为企业创下千万家底,上缴总公司千余万利润,作为经理的他从不要求有额外报酬,只拿着一份基本工资。他的办公室几十年没变,用着50年代的办公桌,一个玻璃瓶当水杯,坐着两块木板搭成的“床兼椅”。员工们说:“别看王学礼对办公条件不讲究,可对工程质量要求极其严格。”某工程一段围墙砌得不好,包工队认为围墙于主体工程无碍,稍加整理也可以交活。王学礼生气说:“国有企业就是要讲究高质量,将就凑合不出好活。拆了,重砌!”工头知道理亏,乖乖地按他说的去做。正是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使方兴公司在“僧多粥少”的建筑市场接到一个又一个回头活。按照王学礼的说法,这叫“你讲情面市场无情,不能丢了饭碗才想起严格管理”。

王学礼为首都建设做出了贡献,党和人民给予他很多荣誉,但他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作风,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工作。他说:“国家各项事业都在不断前进,我们建筑工人的担子很重,只有像大庆工人那样,保持革命战争时期那么一股劲,一种拼命精神,才能为国家多做贡献,才能体现我们的价值。”


 

校园风采

  

Copyright©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处 版权所有   京公备案号3562328372839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