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向榜样学习» 杨志民:一个顶俩的锅炉工

杨志民:一个顶俩的锅炉工

时间:2017-07-03   浏览次数:

 

杨志民,男,1929年出生,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北京市政第四公司工人。获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节约先锋等荣誉称号。

 

 

杨志民刚出生几个月,父亲便迫于生计闯关东去了,母亲给人当奶妈,因不堪受辱上吊自尽。幼小的杨志民被邻村一户人家收养,10岁就到了北京当了学徒。新中国成立后,他建水库、修公路、烧锅炉,把工作当事业,爱岗敬业、勤勤恳恳,在他那间只有十几平方米的锅炉房里度过了17个春秋,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非凡业绩。

 

踏踏实实烧锅炉

 

1969年初春的一天,北京市政路桥市政集团四公司某大队党支部书记找到杨志民,告诉他:“根据工作需要,决定调您去烧锅炉。当然,还需要再安排一个人跟您一块儿干。”

杨志民想了想,说:“队里活多,人手紧,就别再另派人了……”

“您一个人能行吗?”支部书记看着他瘦弱的身子,有些不放心。

“行。”杨志民恳切、憨厚地回答。没等支部书记再说什么,便头也不回地朝锅炉房走去。

在过去,一个开水锅炉总要两三个人烧,忙时还得加人。可自打杨志民负责烧锅炉后,全大队五六百人的生活用开水和冬季十几台施工机械及运输汽车保温设备用的开水,都被他一个人包了下来。有时施工紧张,工人三班倒,他就日夜守在锅炉旁,保证24小时开水供应。

入党之后,他工作更积极认真了。有一年入夏,杨志民发现烧水的时间比过去长了,就知道锅炉该除碱了。为了避免锅炉停烧耽误时间,这天晚上10点多,他见没人打水了,就灭了火,放净热水。他不等余热散尽就蹬着梯子爬上了2米多的立式锅炉,准备从直径只有40多厘米的入孔钻进去。头和胳膊是钻进去了,可身子却进不去。

杨志民急中生智,找来一块木板,一头搭在入孔处,一头搭在高度差不多的梯凳上。自己在木板上一点点地往入孔里退,下半身进去后,两只胳膊一伸,整个人“哧溜”一下子都进了锅炉。锅炉里温度高达40多度,他刚下去就大汗淋漓,可他根本顾不上擦汗,拿起扁铲、锤子就敲了起来……一口气竟然干了4个多小时!当他满身碱片从炉里钻出来时,已近黎明,他又赶紧点燃锅炉开始烧水。从此以后,每当水碱多了,他都不声不响地自己用土办法除碱。

 

干工作不分分内分外

 

烧锅炉这种活儿,虽然盯着时间长,可干惯了,总有空歇一会儿。可杨志民闲不住。许多分外的工作,许多别人不愿干的工作,许多领导还没安排人去干的工作,许多安排了别人但他觉得自己能接过来的工作,他都看在眼里、主动去干。

有一年夏天,队里派一位同志跟汽车装卸冰块。当时,冰库每晚10点开始售冰,装满冰块的汽车回到队里已是深夜1点多钟。杨志民听说跟车装卸的同志家就住在冰库附近,他便让这位同志装完冰后顺路回家,由自己卸冰。每天夜里,他一听到汽车喇叭响就立即起床,2000多公斤的冰块一卸就是1个多小时。他本来就有腿病,还动过手术,尽管里面穿着绒裤,外面套着雨裤,冰块的寒气还是使他的两腿关节隐隐作痛。但他毫无怨言,整整帮助卸了两个月。

1978年春,杨志民发现食堂的蔬菜比较少,便在生活区内外边沿的空地上开起荒来。他先用铁锹把空地上的石头、沙子清走,垫上好土,种下菜籽。锅炉水开后有十几分钟的时间,他就跑去干一会儿。该给菜地施肥了,他怕臭味熏到别人,就凌晨4点钟起床到厕所淘粪再运到地里。趁着别人午休时,他又一趟趟地担水浇菜,精心培育。就这样,几片菜地当年共收获茄子、豆角、南瓜、白菜3750多公斤,他年年春天种菜,几年下来,共收获一两万公斤,全都无偿地交给了大队食堂。

他还做了许多感人的“小事”:主动为施工队几百人配制夏季清凉饮料,十几年下来,每年夏天都要为现场作业人员提供降暑饮料,人力用工达3540个;长期将打扫卫生捡拾来的废品进行变卖,再将攒下的钱捐给团支部,支持队里的青年活动;他主动清扫大队浴室,每天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他每晚都提前把电视室的火炉生好,让来看电视的人们一进门就感觉到温暖;夏天,他每晚都要在食堂地上洒一些敌敌畏,以驱除老鼠蟑螂,保持公共卫生;他捡拾施工废弃沥青,共集中提炼7000公斤成品沥青供施工使用,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

杨志民,一位普普通通的锅炉工,没有文化,能力也有限,但他爱岗敬业、一心为公,长年累月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地做着自己的工作,把本职工作干到了极致。“一个顶俩”的杨志民,用自己的勤恳敬业、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道德和品行。


 

校园风采

  

Copyright©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处 版权所有   京公备案号3562328372839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