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向榜样学习» 杨嗣信:走一条崭新的信仰之路

杨嗣信:走一条崭新的信仰之路

时间:2016-09-18   浏览次数:


 

杨嗣信,男,1930年出生,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北京建工局局长。获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309月,杨嗣信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基督徒家庭。他刚出生一个月,就被抱到教堂接受“洗礼”,之后在教会学校里读完了小学、中学和大学。1979年,49岁的杨嗣信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么他是如何从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转变为一个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呢?
 
不信上帝信马列
 
1952年,杨嗣信从杭州之江大学建筑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机部基本建设局担任技术员。当时,他仍坚信上帝的存在,认为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
50年代初,企业里广泛开展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杨嗣信在和大家一起参加政治学习的过程中,开始接触到马列主义。当他了解了一些关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后,带着好奇和怀疑,上街买了《实践论》《矛盾论》等几本书,回去便读了起来。读着读着,他觉得眼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毛泽东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揭示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来自社会实践的深刻哲理。他联想到“不接触实际,不亲自动手做实验,革新便不能出成果”的切身体会,越读越觉得书上写得有道理。值得好好学习。
杨嗣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就从这里开始了。自1959年起,他认真学习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同时还阅读了不少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书籍。理论的武装,不仅指导了他的工作,而且深深地触动了他的灵魂。
一次,杨嗣信在一个建筑工地吃饭时,看到一个老工人满身大汗仍在拼命干活,就问他:“老人家,您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这么拼命?”老工人随口回答说:“建设社会主义就得拼命干啊!现在的好日子来之不易。”这件事深深地打动了他。他对照自己一切为了上帝、为了死后能进天堂的思想,越想越感到惭愧。
理论知识的学习、社会实践的感染,终于打开了杨嗣信的心灵之锁。此后,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开始走上了一条崭新的信仰之路。
1964年,杨嗣信在科室的一次学习讨论会上当众宣布:“从今天起,我要和上帝彻底决裂,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党安排。”之后不久,他就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
 
不求发财求入党
 
作为建筑行业的能手,杨嗣信有很多机会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但他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改造世界观,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1970年元旦清晨,飘飘洒洒的瑞雪落满首都街头,已经成为工程师的杨嗣信急匆匆来到单位自愿替一位有小孩的女同志值班。办公室里很清静,杨嗣信在窗前沉思片刻,翻开了笔记本写下了“约法十章”:①坚持每天早上班、晚下班45分钟;②坚持星期天、节假日不休息;③无特殊情况不清事假;④不吸烟、不喝酒、不喝茶,每天生活费不超过6角钱;⑤不要加班费。不报误餐补助和家属医药费;⑥每天早晨打扫办公室、楼道和厕所卫生;⑦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政治和业务1~1.5小时;⑧每年要有一半以上时间深入基层和施工现场;⑨对人民有益的事不管分内外有求必应;⑩自觉与工人相结合,多出科研、技术革新成果。“约法十章”杨嗣信对自己的要求,没有外在约束力,但他践行了几十年。
1976年夏天,杨嗣信年逾六旬的母亲从上海来到北京,他没陪着玩一天,只是晚上和母亲拉拉家常。在京期间,老人患急性肺炎住院,花了50多元医药费,按规定能报销一半,他连一分钱也没报。母亲要返回上海,他决定再忙也要挤时间到车站为母亲送行。这天,正在办公室和大伙为一个技术问题而激烈讨论的杨嗣信,突然看看表,拔腿往外跑,赶到北京火车站。他和母亲原本相约在候车室里见面,可是转来转去却找不到老人的影子。杨嗣信失望地走出候车大厅,忽然看见母亲拎着包裹迎面走来。原来老人是乘地铁来的,儿子没有交代清楚,她错把地铁大厅当成火车站候车室了。这时离发车也没几分钟了,杨嗣信来不及多说一句话,急急忙忙把老人送上南下的列车,慈祥的母亲流着泪叹息道:“你啥时候心里才有我们哪!”
同年唐山大地震,北京也受到波及。杨嗣信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一连几天没回家。有人捎信给他:“快回家看看吧。你老婆孩子还没地儿住呢!”他利用晚上的时间回去搭了一个简易防震棚,第二天清晨又赶回了抗震救灾第一线。
1964年到1979年,15年的不懈追求,杨嗣信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激动不已的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继续为国家、社会多做贡献,这样才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20世纪80年代以后,杨嗣信先后担任北京长城饭店、中央广播电视塔、首都博物馆、人民大会堂改建、国家大剧院等重要工程的总负责人或领衔专家,用幢幢大厦、座座场馆实践着他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

 

校园风采

  

Copyright©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处 版权所有   京公备案号3562328372839283号